3)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理论_儿与娘初试云雨情之瓜棚【瓜棚奇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here”。

  最后,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张培基充分考虑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地道英语表达的有机结合。朱自清的《背影》有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时都得到了妥善处理。如,“差使交卸”旧指失去工作,故译为“losthisjob”;“大去”是旧时用语,意为“与世长辞”,故译为“departthislife”。张培基在翻译时既传达了源语所要表达的信息,也尽量兼顾了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余光中认为直译、硬译,甚至死译有如“一只死鸟,徒有形貌,没有飞翔”。在翻译中,张培基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用道地的英文来传达原作的内容。

  三、不拘一格,创造性地译介原作语句

  英汉语言的重大差异之一是在句子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汉语重意合,句子都是围绕意义展开。汉语存在大量无主句;结构随意,难分主干分支,常无明显的层次感。这一特点在散文中尤其突出。英语重形合,句子大多有主有谓,一个主句常带有一个或几个分句,或分词结构,呈树状结构。在张培基的翻译艺术中,他充分调动了译者主体性作用,必要时在句式上做出重大改变,在深入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后,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将看似毫无层次感、零零散散、不合语法的大量汉语无主句,译为层次鲜明、有主有次、结构严谨的英语复合句,实现了从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转换。同时还确保汉语散文英译后,其风格不至于消失殆尽。张培基翻译的李大钊散文名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堪称他创造性地译介原作语句的典范之一。我们试以其中的一段文字为例:

  原文: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志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因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译文:Amightylongriversometimesflowsthroughabroadsectionwithplainslyingboundlessoneitherside,itswatersrollingonnon-,,inthecourseofitsdevelopment,

  原文中“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似乎是与“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并列的。但经仔细分析

  请收藏:https://m.lt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