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83节 新局势_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火强度,也大大地提高了日军在战场上的推进速度。面对日军舰炮火力威胁,国军退避三舍,退至日军舰炮难以进行精确轰击的地带再展开防御,但面对随日军步兵一起前进的日军重炮兵的火力,国军只能硬拼。淞沪战场上的国军只有一个重炮团(就是蒋纬国的第14炮兵团),本钱有限,肯定无法跟日军重炮群展开火力对轰。“…日军再发动攻击前,先以重炮群猛烈轰击我军阵地,复以步兵部队密集冲击,日军炮兵素质极其过硬,炮火精确无比,日军步兵甚至能跟随日军炮兵展开延伸射击时的弹幕而趋步前进。…我军官兵们头上炮弹不断落下,面前又日军不断强攻,虽有杀敌报国之决心和视死如归之勇气,但血肉之躯毕竟难以抵御日军强大炮火之压制打击。”张治中在给蒋介石的一份军事报告中这样描述道。

  9月1日这天,中国军队遭到了中日开战后的第一个重大挫败,平津沦陷。

  平津会战于7月27日爆发,于8月31日正式结束,持续35天。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平津战场前敌总指挥宋哲元上将在8月31日宣布参战部队放弃平津,全线后撤。整场会战中,中方前后投入约50万兵力参战,日方前后投入约20万兵力参战,会战最终以日军获胜而告终,日军先于8月10日攻陷天津,后于8月22日攻陷北平,天津战役(天津保卫战)和北平战役(北平保卫战)是整场会战的两大核心,都打得异常激烈。此次会战,中方宣布自身伤亡11万人,毙伤日军5万余人;日方宣布自身伤亡2万余人,毙伤中国军队20万人;国际列强派去平津前线的军事观察员们普遍认定,中国军队伤亡官兵超过十五万,日军损失应该在四万人左右。中国军队的佟麟阁中将、赵登禹中将等七名将级军官在战役中为国捐躯,其中,损失最惨重的中方部队就是东北军和小西北军,东北军的6个军和小西北军的2个军都伤亡过半,另外还有蒋纬国的第918团。第918团是嫡系里的嫡系,但正因如此,反而是越不怕损失、越勇于参加最险恶的战斗,因此损失非常巨大。

  平津会战对于中国军队而言肯定不是胜仗,但不管怎么说,浴血奋战后即便失败也是虽败犹荣,万般好过原先历史上的不战而逃。尽管杀敌四万、自损十五万这个比例并不太好,但蒋纬国知道宋哲元等前线将领都尽力了,毕竟淞沪战场上的国军基本上都是中央军,平津战场上的国军却是一锅各派系杂牌军混成的大杂烩,指挥不畅、军令不通,能打成这个战绩已经很了不起了。虽说如此,蒋纬国的心情还是很沉重,他发了一份电报给杜聿明:“几成?”

  杜聿明回电:“八成五。”

  双方言简意赅且心知肚明。蒋纬国顿时心痛万分。

  平津沦陷后,宋哲元本打算把部队收拢到河北省中部的保定,稳住并保住冀中和冀南,但攻陷平津后的日军在华北大平原上挟胜利之威,长驱直入、一路南下,而作为对比,国军的精锐部队、不怕牺牲的部队已在平津战场上损失大半,士气和锐气都遭到很大挫败,装备和物资都消耗得濒临枯竭,无力再战,加上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思想的作怪,各部队谁也不肯去前面顶住来势汹汹的日军,各顾各一窝蜂向南逃,使得宋哲元构想中的“保定保卫战”根本就没有打响,日军在短短一天之内就轻取保定,继而再度掠地百里,直到攻陷石门市(石家庄),日军才意犹未尽地停止攻击。参战国军最终败逃到邯郸、邢台等冀南地带,河北省五分之四陷入日军之手。

  日军在河北省、在华北地区没有再继续扩大战果,并非日军手下留情,而是日军兵力不足,因为根据日军统帅部的命令,原计划调往华北的三个日军师团都转而调往华东,甚至连“华北派遣军”本身也接到抽调部队转去上海参战的命令。此时,日军统帅部跟中方一样,都把战争重点放到了上海和华东。

  请收藏:https://m.lt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