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32章 家乡菜_逆袭198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吃了。”

  王林咬了一口,当即吐了出来:“真难吃!”

  讲真,米国的面包是真的难吃。

  只不过王林他们第一次来,还不知道而已,还以为这些面包跟国内买到的面包一样好吃呢!

  这下好了,直接上了当。

  在纽约,充斥市面的,也就是说,超市的,是那种害浮肿病的、一捏就瘪成面疙瘩再也回不来的面包,刀也下不了,黄油都不敢抹。

  经常有人感叹: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发达的工业,居然做不好个面包!

  其实不是做不好,面包还没那么难做,而是没市场。

  米国也不是没人会做好面包,稍微大一点的城市也总会有几家面包店每天卖新鲜的、外壳脆脆的、里面筋道的有嚼头的面包,德式的、法式的、意式的大致都会有几种,虽然不能说品种丰富,但质量也还说得过去,至少糊弄旅游的客人不成问题了。可是这样的面包店太少,多不起来。

  这是生活方式决定的。米国人大都是在郊区分散居住,日常生活的食品采购都是大量的、好几天、乃至一周才一次。而好吃的面包,必须是当天出炉当天卖掉的,想要这样,城市必须有欧洲那样的结构,下楼街角就是面包店,随时可以买,才可能保证产出和消费都在当天完成。

  在米国这个以车代步消解城市的文化里,这是做不到的。而相应的,那种有防腐剂的切片面包也适于大工业生产,比小面包店的效率和利润都高多了,也符合米国社会的经济模式。时间长了,米国人吃惯了浮肿病面包,也就不觉得怎么不可接受。

  恐怕不止面包,好多难吃的米国食品,诸如各种速冻微波炉加热食品、各种可以大量购买冰箱里放几周的食品,都跟分散居住有关。这种居住模式本身就给日常食品的大工业生产提供了市场。

  不只华人在这边吃不惯,便是其他国家的游客,比如说法国人,到了米国也难以适应,有的留学生会被美式食品逼得崩溃掉。

  米国人的生活质量事实上远不如我国发达地区,米国人的生活是高科技加粗糙生活。

  沈雪笑道:“有这么难吃吗?我试试。”

  她接过面包,还没有吃,只闻了一下,直接就递还王林:“这什么怪味道?闻着我就没食欲了。”

  王林把面包全部丢掉了垃圾桶:“算了,我们出去吃饭吧!孩子们也累了。我之前问过工作人员,拿到小徽章之后即便中途离开了大都会博物馆,当天在闭馆前仍然可以返回博物馆。”

  刚才购票的时候,虽然说是自由捐赠,但其实也有一个标准的,大人是25美元一个人,小孩是12美元每人。

  这个价格挺贵的,因为在国内,很多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

  大家也都饿了,只得出来吃饭。

  经过博物馆大堂时,看到那边的拍摄还

  请收藏:https://m.lt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