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章 西北_小市民的奋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扶持法案,必竟运输中国货已经占到整个日本船运业地运输总量的30%以上。

  在这种前提下。船运业联合了造船业,甚至钢铁业三者一体与日本轻工业界的抗争,再加上寺内内阁的对华外交方针的拟定,便得日本轻工业界认识到了一个现实,想与中国企业在竞争只能通过合理地商业行为。

  日本国内的争执通过报纸传到了中国。再通过中国的报纸。让人们知道原来中国的轻工业界,竟然已经变的如此强大。一年之中产值扩大了十倍!

  甚至于连强国之一地日本,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轻工业界地压力,无疑这一切让一年前在举国上下反对日货的国民兴奋不已。

  看到报纸上引用日本报纸对中国实业界地分析,也使得国内民众第一次感受道,实业救国并不是一条可望不可及的路,再联系到大量的地主、富绅因为投资实业而从中受益。

  在报纸媒体的炒作和推动之下,“实业救国”一下子成了国内的主流,就连南北政府都不约而同的,打起了实业救国牌子,一时之间,开办工厂成了国内的主流。

  虽说通过报纸宣传,作为实业救国的典范的西北工业区,则成为了响彻全国的一个名字,那些报社的记者们总是拿着西北工业区来证明,实业救国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西北工业区和工业区的核心西北公司毫无疑问的被推上了前台,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也正因为这些报社的宣传,使得国人都知道了在中国的察哈尔有一家西北公司,有一个西北工业区,而这个工业区拥有全中国最先进的机器制造技术,并且还在建设着钢铁厂之类的重工企业。

  得益于此,以至于国内有意创办实业的财东们,在办厂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从西北公司购买所需的机械设备,一时之间使用西北公司设在各地的分公司、办事处门前到都是咨询机器事宜的财东、技术人员。

  而其中一部分财东,在从报纸上得知西北公司以机械、技术参股的方式,在西北工业内与外界合办企业之后,他们便有意在西北工业区内投资。

  得益于这些国内的财东在工业内的投资,使得西北工业区,几乎每天都有几家工厂破土动,西北工业区好像迎来了一个井喷似的发展。

  一直以来按照司马和察哈尔都统府达成的协议,通过包税的方式,包揽了整个工业区范围内所有企业的税款以及其它杂捐,而且另外每个月还额外提供固定金额的助饷。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前提,司马才可以向在西北工业内投资的企业许诺,一年内免税。三年内免捐之类地优惠,以吸引其在工业区内投资。

  而为了保证这一切的顺利实施,司马还利用和周家比效亲密的关系。派人在财政部、农商部上下走动。

  请收藏:https://m.lt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