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要性_纳米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调整通信的超声波频率,减少被发现的可能。

  这种密布海底的超声波通信网络,和声呐探测系统,可以无死角的监控全球海洋。

  为了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燧人安保公司长期派驻两艘秦琼级,驻扎在加勒比海的海底,作为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带等海域的固定声呐数据中心。

  就算是需要休整,也是采用轮班制,确保该区域至少留守两艘秦琼级。

  实际上,这种隐蔽的海底监控系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海域蔓延着。

  特别是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冰洋,这些靠近诺亚会、露西亚的区域,都在布置顺风耳系统的声呐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尽管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和技术优势,但这不是傲慢自大的理由,投资五百多亿来布置这一套系统,在黄修远看来,并不是一种浪费,而是非常有必要。

  更何况,顺风耳系统也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军用领域,在海底水文检测、海底矿物勘探、板块运动、地壳地幔勘探、地震研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国内,从去年开始布置的地下顺风耳系统,就带来了丰富的地层数据。

  包括各种埋藏在1000米以下的矿物分布,还有地下水分布、岩浆层分布、板块运动数据之类。

  这些数据,让燧人系的地质研究所,和科学院的地质研究所,都获得了丰厚的科研回报。

  其实单单是地下矿物分布,就足够让这一次投资回本了,地表浅层的矿物情况,经过人类几个世纪的勘探,已经被摸得七七八八了。

  倒是海底和陆地一千米以下的地层,人类至今仍然知之甚少。

  虽然一千米以下的矿物,不具备大规模开采的条件,但这仅限于铝铁铜锌锡之类的元素。

  如果是稀缺性的稀有元素,就算是一千米以下,仍然具备开采的价值,更何况现在的钻孔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地下几公里深度的开采,并非异想天开。

  在内部的相关地质勘探报告中,目前发现了很多,具备开采价值的矿藏。

  比如在赣省的九江附近,就在地下6000~6500米左右的区域,发现了一个小型的天然气田,如果是普通的天然气田,这个深度并不值得开采。

  关键是这个天然气田,是一个富氦气田,得利于其封闭的地层,将其中的氦气牢牢地锁在里面。

  根据初步勘探数据的评估,九江气田中蕴含了6000~8000吨氦气。

  又比如国内非常稀缺的铀矿,这一次也发现了好几处深层矿脉,而且是丰度相对比较高的富矿。

  另外还有各种稀有元素,除了国内的矿物,东南亚、东北亚和澳洲的矿物,以及周边海底的矿物,都发现了一大批。

  这些资源就算现在不需要,说不定未来用得上,可以作为战略储备。

  特别是太空时代初期,由于飞船航速太慢,从外星开采矿物的成本比较高,这个尴尬的过渡阶段,肯定只能依靠蓝星本身的矿藏资源。

  这样一来,这些在海底和地层深处的矿物,就会变得至关重要起来。

  别以为现在的航天领域,那些稀有元素之类可以勉强维持供应,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一旦真正的大规模进军外太空,航天器的规模至少要扩充上百倍,才可以保证顺利开拓月球、火星,实现初步的太空移民。

  这个时候,资源肯定会迅速被消耗,而且很多稀有元素在航天器中的作用,几乎是短时间内不可替代的。

  比如耐高温材料中的钼铼钨,以及强磁材料、超导材料中的稀土元素,核衰变电池中的钚,这些都是非常稀缺的元素。

  一旦原材料供应不足,可能会导致航天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

  在竞争激烈的太空领域,一旦后劲不足,后果可能丧失晋升星际文明的机会。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ω`)

  请收藏:https://m.lt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