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卷总结及请假_旧日音乐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交响曲》是马勒作品中最能反映尼采哲学的一首,体现了马勒对于《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超人”精神的顶级理解。

  这部作品的主旨思想,百度百科就不粘贴了,我的个人理解是这样:假借“讴歌大自然”之名,描述世界从空无的混沌起始,先经过从无到有的突破,又从低级的植物变为高级的动物和更高级的人类,最终升华为天使和爱的启示的过程。

  或一言以蔽之:“升得更高”。

  所以说,没有哪部音乐作品的内核有马三这么“密教模拟器”了,没听过马三的教主人生是不完整的()。

  这本书最初在设定力量体系时,将辉塔的主体攀升结构设定为六重门扉,就是我在马勒《第三交响曲》六个乐章的结构中得到的启发,而马勒将原计划的第七乐章删除,放到了《第四交响曲》,也是对应了第七重凡俗生物无法打开的穹顶之门。

  在全书中,这一卷的特殊性就不言而喻了,而“夏日正午之梦”的命名,注定了整卷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的剧情都要全部以梦境的方式呈现。

  想要写梦境的话应该是什么感觉呢,我也没写过,最开始是试着归纳了一些关键词:比如恍若隔世的时空感、如梦似幻的氛围感、时断时连的抽离感、被隐藏的理性人格、高涨的艺术激情,以及,梦境醒转时如气泡破裂的突如其来

  所以最先想的是,要不要在结构设计和章节命名上搞点特殊化。

  这么一想,在这一卷我对“结构”的执念就深起来了,甚至为了表现不真实的梦境,放弃了现实化的“写作结构”,而是采用了艺术化的“曲式结构”,大致按照《马勒第三交响曲》的篇幅比例来分配剧情:最长的第一乐章是第一部分,第二到第六乐章是第二部分,两部分章节数大致相同,尾声做适当的自由延长。

  如果把终章的加更当作两个数字算,在数量比例上它们是54:10:10:12:12:14,基本达到了我之前对“曲式结构”的设想。

  直接用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编号+副标题这样的命名方法,之后应该都不会再有了,也算是一个不同的尝试。

  其次就是尝试调整了主线叙述方式。

  以往的处理方式,都是音乐线和神秘线交织推进,虽然音乐与神秘最后都交汇到了一起,但事件其实还是分开的,比如“巨人”卷范宁先完成快闪,后与幻人战斗,“复活”卷先写范宁探索遗址,再写卡普仑完成首演。

  总得来说是线状叙事结构,音乐推一段,神秘推一段,交替进行。

  这一卷则是“轮状”叙事结构,线索是从四面八方往中心涌过来的,就像梦境中纷至沓来的睡眠群象。

  到了结局时,所有东西撞在一起,音乐演出中夹杂了所

  请收藏:https://m.lt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