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章 见证之主_旧日音乐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吗?祂在乎吗?”

  “需要被崇拜、渴望被尊敬,这不是一种‘人格化’的特征吗?”

  “这个问题牵涉到学派和教会的区别。”维亚德林说道。

  “在学派看来,见证之主的存在代表了祂所执掌的规则,只要遵照这个规则来构造秘仪,就能洞见隐知与灵感,区别只是不同见证之主规则不一,有些可能符合常识,有些可能违背常识。”

  “因此,学派对见证之主的态度是研习、遵守、沟通、反馈。他们不仅研习三大正神教会见证之主的规则,也会去钻研其他见证之主的奥秘。”

  “就像一位律师,他钻研各类的法律政策,目的只为实现自己的诉求。”范宁如此评价道。

  “这一次你理解得更中肯。”维亚德林笑得“嗡嗡作响”。

  “而教会对见证之主的态度,至少官方口径上,是祀奉、信仰、祈祷、尊崇。他们这样做,同样收获了想要的启示,他们构造的秘仪,同样被实证有效。”

  “在学派来看,这是因为他们家那几位见证之主恰好随机得‘比较人格化’、‘比较温和’,恰好可以用这些方式和祂共鸣。”

  “教会虽然只追随他们的见证之主,但由于对其研究得非常精深,洞见的启示也并不弱于学派。”

  “可能我们学派的这种看法,削减了‘信仰’的神圣性,但我并不否认信仰的积极作用。毕竟正神教会引导人们积极行善,明辨是非,也给予了他们告解和宽慰。”

  “所以‘信仰’是那三位正神的规则,但并不一定是其他见证之主的规则。”范宁明白了,“您刚刚是说,您这个啄木鸟事务咨询所是一个学派对吗?”

  “那只是一个对外人的名号,我们的组织名,叫‘指引学派’。”

  看到范宁继续想追问,维亚德林抬手将其打断:“涉及各有知者组织的背景,及彼此关系的问题,现在你没有必要深究。”

  “这个庇护神智的秘仪,时间有限。”

  “现在我们聊的是有知者本身,刚刚算是对‘隐知’的举例解释,现在我们来说说另一个因素:‘灵感’。”

  “关于此类问题的文献浩如烟海,但在见证之主的起源,和有知者灵感的本质问题上,它们指向了相同的逻辑内核——”

  “诺阿人的‘辉光’折射论。”

  听到这时范宁心中一动。

  诺阿人?诺阿语?安东老师所获的《音流、织体与梦境》好像就是用这种语言写成的。

  “新历前的第3史,以存在超过千年的图伦加利亚王朝的覆灭为终结,这是一段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的时期。再此更早的诺阿王朝,存在时间更短了,一百多年,更是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

  “新历很多有知者所撰写的著作,源头大都是第3史这两个王朝时期的古籍,他们只是借助自我的灵感进行转译和解读

  请收藏:https://m.lt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