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章 走廊的尽头_旧日音乐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

  “我见过这里!”范宁突然心中所感。

  不是因为以前常来,而是,梦中!

  这不就是自己近几日经常做的,那个关于走廊的梦吗?

  除了两侧,不是挖空的玻璃橱窗和陈列物,而是油画。

  二楼的作品虽然也变卖了不少,但更多的仍然挂在墙上,一幅一幅向前延伸。

  “我每次都会在接近走廊的尽头时思绪涣散,然后去往别的梦境。”

  尽头到底有什么?

  范宁望着最深处的那一团漆黑,感觉心脏砰砰直跳。

  他心中忍不住列举接下来的一些可能情况,熟悉的、陌生的、危险的、惊喜的、惊悚的、或者什么不可名状的场景。

  但感觉自己的想象力又被什么东西给钳制住了。

  一步,两步

  范宁把手中的提灯尽可能往前伸,终于照亮了尽头的墙壁。

  好吧,还是画?

  眼前的墙壁上挂了七幅油画,尺寸不一,高低不同,呈错落有致的排列方式。

  布局有点类似于范宁前世在一些文艺范的咖啡馆里见过的,墙壁上的装饰风格。

  注意力最先被吸引的,很自然是最大的那幅。

  范宁将提灯凑近。

  乡村、原野、树丛、山峦,色彩热情地旋转,空气中似流动着暖风。

  《关于田野的气流与暖意》,90x140厘米,布面油彩,文森特·范·宁作于新历894年5月。

  此幅作品是文森特在浪漫主义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的代表作,被美术界称为“暗示流”风格:通过对构图、色彩和笔触的综合运用,让观众“脑补”出超越平面局限性的其他要素。

  此种风格后来甚至对音乐界产生了影响,生于880年的青年作曲家维吉尔,公然表示自己前几年创作的管弦乐组曲《动态的三折画》受到了“暗示流”的启示。

  但总体来说它们还是主流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之外的新生事物。

  范宁一边回忆,一边移动提灯。

  第二幅,画框范围只容纳了半边女性人脸,单眼盯着观众。《担心》,30x40厘米,布面水彩。

  第三幅,暗绿色的月亮透过云层,照出深色河床的轮廓,河水闪耀粼粼光波。70×90厘米,布面油彩

  等等,这不是前世俄国美术家库因芝的那幅,《第聂伯河上的月夜》吗?

  范宁用提灯照亮右下角,没有署名,也没有写着作品名的小贴片。

  虽然尺寸和细节有一定的改变,但这幅画本来的特征太明显了。

  父亲文森特画的?

  他也是穿越者?

  还是巧合?

  范宁感觉经历的一切事物都处在重重的谜团中。

  这些画原主卡洛恩都见过,但他肯定认不出这幅有这样的来历。

  “暗示流”范宁又看向最大的那幅《关于田野的气流与暖意》。

  父亲在暗示我什么?

  等等!

  《第聂伯河上的月夜》

  月夜,月夜,月亮,月光?很容易的联想

  《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

  升C!?十一张音列残卷中唯一缺失的调性?

  穿越短信,音列残卷,前世作品,美术馆钥匙…

  果然有联系。

  范宁持着提灯的手臂酸胀不已,他换了只手,再甩了两下。

  盯着《第聂伯河上的月夜》,眉头紧紧皱起。

  突然,他把提灯放在地上,踮起脚尖,伸出双手,没有任何犹豫地

  把这幅画摘了下来!

  请收藏:https://m.lt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